梦呓碎片


夜阑人静。信手翻开一本《散文》,思维便漫无目的地游走在文字中间。这是一篇回忆童年恩师的文章。读着,读着,不由沉浸其中。作者阅尽半生沧桑后追忆起童年时的一位老师。三十多年前,作者家在西北农村,教他们的老师中有一位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潘老师,在懵懂无知的年龄,潘老师给了他颇多教益。不单是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很匮乏的年代里给他插上了知识的翅膀,更多是潘老师用自己无形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编织的五彩梦想给了他人生的指引。

文中的一个细节,让我读后想了很久,很久……有一次潘老师上课,正在潘老师兴致所致的时候,不知是哪个同学,吱——蹦出一个响屁。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狂笑,刚才还聚精会神正襟危坐的孩子们此刻已是东倒西歪,顽皮的孩子们不放弃任何可乐的机会……读到这里,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类似情景马上涌入我的脑海。多少时候我们的课堂不是也被这样的情景打断经受着类似的考验吗?我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突如其来的意外一定让老师猝不及防,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的教学被迫中断,看着一个个学生肆无忌惮的情态,你是不是很生气?哼,兔崽子们,有你好果子吃!也许你会口不择言:“笑甚了,笑屁了笑!”是啊,孩子们并无恶意,他们真的是在笑“屁”,笑这个屁来的不是时候。你的呵斥在孩子那里并未起效,反倒是在自己身上引起了化学反应。

本来有点生气的你在自我负面意识的启发下,这时可能已是火冒三丈,接下来的事情,课堂恐怕就不是课堂了吧……那潘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据作者的回忆,当时老师并没有及时阻止他们的放肆,只是静静的观察了他们几秒钟后,用如同讲课一般郑重的语气对大家说:“笑什么笑,你们傻不傻呀,张上个大嘴,屁都让你们给吃了!”一下子,只见一只只小手使劲捂在了嘴巴上。捂住嘴还能笑吗?老师接着讲课,学生的情绪也很快回到课堂上来。想想也是,谁会为一个“屁”真的耽误了听课呢?更何况笑意已经释放了不少,谁还那么不知趣呢,尽管是小孩子。潘老师的处理是不是很具备匠心呢?

第一,他没有生气。其实孩子本来没有错嘛。怪放屁的孩子?好像不合适。责备发笑的同学?也无此必要。如果教师因此而生气,教师的生气必将丢掉自己作为老师的文雅和尊严——没有谁生起气来是美丽的。善于生气的老师一定不善于赢得学生的尊重。

第二,他没有马上阻止孩子们的笑声。他可能是想让孩子们开心一刻——学习为什么不能开开心心呢?开心一刻过后也许你会更加用心学习,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也可能他在想如何平息眼前的事态——这样的事情必须得慎重对待,粗暴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效果才是最重要的。不论出于哪一种原因,潘老师的作法是不是都值得我们学习呢?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理智和机智。

第三,他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巧妙化解难题。文中出现的课堂局面用教师的威严和强制的手段虽也能最终得以控制,但显然是下策下下策,那样赢不得学生的爱戴。潘老师借用学生“不愿吃屁”的心理,既维持了课堂秩序,又维护了学生“身心健康”,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尊重不爱戴吗?难怪作者几十年后仍然记得。看来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除了需要机智,更重要的是摒弃成人意识,能真正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权衡得失。我不由得想,潘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们却不会呢?难道仅仅是“技术”上的原因吗?不!

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产生行为本身的思想渊源,你如果善于思考,一定不难找出答案。无法多想我已在绵绵睡意中屈从了梦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