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之道,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奴才乞丐均有过经验之谈。
我认为:人生在世,坦然面对得与失,难;积极面对得与失,更难!得与失,这是每个人时时刻刻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
曾感慨某些爱好网游者,废寝忘食,只为了能在虚拟世界吒咤风云;曾感慨某些痴迷买码者,神魂颠倒,只为了能在六合天地发现玄机;曾感叹某些热衷赌博者,输得两眼发红,依然发誓要扳本,当然赢了则想赢更多。这些人显然是不能坦然面对得与失,生活中这种人实在太多了。不能坦然面对得与失,其实源于一种欲望,而人的欲望无止境的。清朝有一首描述人类欲望无止境的哲理诗,“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拥有美食、娇妻、高官尚不满足,直至作了皇帝依然有不满足。普希金笔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老太婆在金鱼的帮助下得到的实在是多,但依然不满足,结果再次回到一无所有。所以,适当克制主观欲望,坦然面对得与失何等重要。《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实际上人生得与失不仅来自主观贪念,还有可能来自客观现实。
“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常常是现实。短暂的人生之旅,你可能“怀瑾握瑜”,志存高远,有心报国,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你可能患上绝症,遭遇车祸,你可能手机遗失,存折被盗,你可能面临失业,你可能面临破产等。李清照就曾一再感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像汶川人民在几分钟之内,家园没了,亲人没了,怎么面对。难道你能做到“杞人忧地”防患于未然?难道你的失意伤感,能唤回亲人的性命,挽回失去地一切?可见,缺乏一份坦然,也许你面对失,只能学黛玉以泪洗面;面对得,只能学范进喜极而疯。
季羡林在《谈人生》中讲过一个观点,人的一生首先是被动的。确实,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你不可能先考虑降生在哪个国家,再考虑降生的父母,考虑周详之后,才从容下降。不仅是降生一点主动权也没有,对于死,我们也基本上是被动的,我们只有那么一点主动权,那就是自杀,但是,这点主动权却是不能随便用的。所以,不仅是短暂的人生之旅,你必须随时随刻接受得与失的考验,从人生的起点与终点来看,你不可能计较得与失,你只能坦然面对。
范仲淹理解这点,所以他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悟透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所以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庄子提倡“逍遥游”,在妻子病死之际,盘腿坐地,鼓盆而歌。似乎不可理喻,其实那不过是一种面对得与失,在“明生死之理,通天地之道”后的坦然。
当然,过分强调人生的被动,过分强调面对得与失要坦然,似乎略显消极,难道就一点主动性也没有了吗?其实面对得与失既要坦然,更要积极。就像地震发生了,既要接受这个事实,这就是坦然,更要从废墟上站起来,重建家园,这就是积极。
台湾歌手叶启田在成名曲《爱拼才会赢》中唱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面对人生,拼,显然是一种积极态度,拼了一定会赢我们肯定会积极,但如果对自己去拼尚不知会不会赢,还会不会去拼?其实,拼了,尽力了,不管成败均可坦然;拼了,尽力了,不管得失均为积极。谁都知道:积极,尚有希望;不积极,彻底无望。我们往往羡慕奥运领奖台上那些选手,认为他们是积极面对了人生的得与失,其实那些照样拼搏了大半辈子却只得含泪饮恨的,又何尝不是积极面对?面临高考的高三学子们又何尝不需这种坦然与积极?
积极面对得与失当然很难,你需要清醒的头脑,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但只有积极面对你才有可能于“山穷水复”处找到“柳暗花明”,才有可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邰丽华若不是积极面对能跳出《千手观音》吗?史铁生若不是积极面对能成为作家吗?
得与失,我们应该做到坦然,即使再难,我们也一定要积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