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友制是晏阳初创立的培养幼教师资的方法篇一
双台乡中心学校
我是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偏远山区学校任教,目睹了改革发展给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可喜的变化,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策的实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师培训学习力度加大,师资队伍不断优化,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但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也引起了我们深沉的思考和焦虑。
一、农村现有的师资现状令人担忧。
1、年龄和知识老化。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是爷爷奶奶教小学,大伯大娘教初中,叔叔阿姨进了城。这些远远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陈旧的教学方法使新课改在农村学校的推进还是“涛声依旧”。教学上依然是“白加黑”教学(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打的是时间战),重复的训练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受到抑制。素质教育在农村偏远学校艰难推进,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日趋老龄化有直接的联系。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突出(偏远村校更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笔者在离县城较远的双台乡吉阳小学调查,全校15名教师,其中女教师4人,43岁以上的3人,男教师11人,45岁以上的8人,我所在的双台乡现有教师123人,50岁以上的占教职工总数的37%,36岁——50岁的占教职工总数的 41%,30岁以下的教师仅占教职工总数的22%。小学教师平均年龄约47岁。罗家、水坪等村点学校,最年轻的教师是47岁。在偏远农村,基本上是“爷爷奶奶教小学”。
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带来了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老化。该校一线教师13人,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仅2人,有2名50岁以上的70年代师范生(竹山师范速成班的),还有9人都是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经过学历补偿教育,取得中师及以上学历的。而这一批学历达标的教师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非所教。真正能胜任小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到1/3。
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带来的教师心理老化现象比较普遍。虽然绝大部分老教师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但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家庭负担的重压,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50岁以上的时刻盼望熬到退休,40岁到50岁之间的,不求教学上有多大成就,只想保个学生平安,有个岗位吃闲饭就好。教育思想僵化,教学手段也跟不上形势,如此前景无不令人担忧。
2、健康状况差。
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健康状况差,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农村教师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健康。一般45岁以上的教师大多疾病缠身,近年来教师患心脑血管病、肠胃病、糖尿病、咽喉癌的明显增多。这些患病的教师,多数早都知道有病,就是没办法就医,因这都是些慢性病,一时三刻死不了,得不到重视也不敢到医院去检查,一检查就要住院治疗。一是住不起院,经济承受不起;二是请不准假,不是领导不批,而是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无法安排;三是教师本人在没有“倒床”时也不愿耽误学生,只有带病“硬扛”。我是亲闻几例昏倒在讲台上,急救过来后,才办了“病休”住院治疗。还有两例昏倒在讲台上,就再也没有起来„„还有一大批带病“硬扛”的,我校两个后勤人员,都是50多岁了,一个是结核性胸膜炎,一个是肝炎,前勤两个高血压,一个糖尿病中期还有一个患过结核性肺炎。我乡其他小学,教师健康状况也是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心理不健康。抑郁、暴躁、偏激„„由此而引发的师德失范案例屡见不鲜。还有屡禁不止的体罚学生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教育形象,更令人痛心的是损害了学生的健康,甚至毁了学生的一生。
3、对应岗位缺偏。
农村偏远学校,教师梯队断层,青黄不接。从九七年至今,该校就是去年秋分配了一名郧阳师专毕业的学生。学校才算正式开设了英语课。农村学校英语、计算机、体、音、美等课程根本无法按课程标准开设,根本原因是缺对口的教师。“专业”的来不了,“自培”的留不住。绝大部分老教师(40岁以上的)英语不会,计算机不懂。还有的连高年级数学和科学课都带不了。有时学校连课都安排不下去,素质教育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偏远学校师资状况差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培训与补充过少,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的待遇较低且任务繁重,现行教育用人机制不顺畅等问题。我肤浅的认识是教育体制的限制尤为突出。上世纪90年代,按照国家在2000年前一次性解决民办教师的规定,有相当一部分免试转正的民办教师到现在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都步入了老龄化,这是偏远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的客观原因。
受教育体制的限制,师范生不再包分配,正规师范毕业生难以进入教师队伍,新鲜血液补充不足。大学生引不进来,大部分在城区,个别在中学任教,到小学是稀罕事。另外,为了解决城市学校教师短缺问题,又不断从农村学校抽调青年骨干教师。由于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工作任务重,生活条件差,有“能量”的青年教师千方百计往城市学校调动,更加削弱了农村偏远学校师资力量。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重视偏远学校师资队伍配置,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偏远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班多人少等特点。要保证偏远学校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
2、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机制。城镇中小学要选派农村学校急需的教师到农村支教,另一方面,也要选派农村学校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同时,乡镇之间,进行合理直通车交流,教育主管部门要搭建平台,不能只说不做。
3、对偏远学校教育投入要实行倾斜政策,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多渠道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的补助标准,增加福利待遇,使农村骨干教师能安心工作,带动整个学校发展。
4、拓宽教师进出口渠道。可以公开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逐步淘汰现有不合格教师,对年龄在50岁以上,体力、精力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可以实行内退或改做安全保育工作,促进教育内部的“新陈代谢”。
5、努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强力推行农村素质教育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6、改革现有用人制度。应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竞争上岗制,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教师是单位人为社会人,建立健全“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农村偏远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已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我们期盼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并拿出科学化的、操作性强的解决办法,优化偏远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管理机制,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艺友制是晏阳初创立的培养幼教师资的方法篇二
“艺友制”促进农村偏远学校教师自我发展
一、艺友制的内涵
关于“艺友制”,陶行知曾做过这样的解释:“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它体现着现代教育民主平等的理念,是一种全程化的实践教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对于艺友制的解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他认为与从师相比,向朋友学习要相对自然,也更为有效,所以要和好教师为友,向好教师学习。这里的艺友既是徒弟又是师傅,既是学生又是教师,它从传统学徒制中来,又区别于传统的师徒关系,体现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二是师生之间通过共教共学共做可以实现“教学做合一”,因而他反复强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
二、“艺友制“思想的现实价值。
1.“艺友制“是最有效力的教师培植法,并且能较好地解除农村偏远地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专业成长时的孤独和无助。它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是教师校本提高的可用之法,2.朋友是“彼此亲切真诚相处、不图回报的人。” 重要的不图回报是一种价值观,当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在民主平等与合作交流中求学求艺,因此以朋友之道共同学习,显得格外自然,特别有效力。教师(师傅)和学生同处于一个问题和情境下,可以在第一时间和空间里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建议。这种及时的沟通和反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者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主动完成者 可以说,“教学做合一”以及教育平等思想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基于理论基础的相似性,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借鉴艺友制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能够为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一)培养目标兼顾职业能力与发展能力
艺友制既注重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及民主平等思想的培养,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借鉴价值。艺友制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学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的四阶段均围绕教学技能、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而展开,教给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技能,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艺友制还十分重视学生合作交往能力以及民主平等意识的培养,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开展教学。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 “与学生共生活,日久便成为学生的朋友;与校工共同生活,日久便成为校工的朋友。大家由相亲而达到相知相爱,自然可以造成和乐的境界”⑨,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校园人际关系。
(二)实践课程设置注重多样性、充分性
将实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艺友制的特点之一。在人才培养第三阶段,它倡导组织学生去校外参观(教育见习),学习他校办学之长;在第四阶段,则让学生承担起幼稚园的主要工作,而且各阶段实践形式各异,具有不同的任务,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此外,艺友制的整个培养周期虽只有一年半到两年,但学生修业结束后半年到一年间也被作为考核时期纳入培养过程,学校派教员实地考察学生教学实践情况,并酌情发给证书,这无形中延长了校外实习期,实习时间得到了增加,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
现代学徒制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开展教学,实践课程的实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一点与艺友制有共同之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组合最为普遍,其中实践课存在着课时偏少、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参考艺友制实践经验,在现代学徒制下,应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短期见习与长期实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灵活化的课程实施途径,确保实践课程时间。
三、艺友制教师发展模式的启示
几年的探索表明艺友制教师发展模式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是一种“自然”的人性化的培养人、培训人之道,一种淡化“教育痕迹”的提高人、发展人之道。艺友制教师发展模式意在立足校本,充分发挥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个人反思方面的优势,走自力更生的教师发展之路。在探索艺友制教师发展模式过程中我们坚定信念,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细节入手,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作起,教师们教育教学的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技巧得到了提高,教师们体验到教书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但我们深知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促成教师发展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之魂”而改革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也永无止尽,艺友制教师发展模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我们将“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坚持改革”,育潜心教学的名师、创人民满意的名校!
(三)培养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
艺友制最初就是在中心幼稚园和中心小学中开始尝试的,中心学校既是开展儿童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培训的场所。它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做合一”教育方法论在师范教育实践中的运用。陶行知认为,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的都不是真教师。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家“共学共教共做”,以此来解决办学中教师紧缺的因难⑩。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是艺友制实施的重要方法,只有遵循“教学做合一”,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此外,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中心校”的概念,他认为,“中心学校有了办法,再办师范学校”,师范学校要运用中心学校的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瑏瑡。这里的“中心校”就是学生的实训场所,陶行知将教学实训场所置于教师培养的重要地位,在“中心校”里开展教、学、做。这一点,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所在。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也要“教学做合一”,构建起“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循环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将理论与实践对接,以实现“共教共学共做”。此外,还应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四)以“艺友”精神整合校内外师资团队
艺友制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共教共学共做”关系的建立,“艺友”是徒弟又是师傅,是学生同时又是老师。这一师生关系扩大了学习的对象及范围,学生可以向同伴学习,可以向本校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实习学校教员学习,凡是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成员都应成为学习的对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者不应局限于校内教师,学生不仅要跟学校的老师学习,还要跟校外的师傅学习,向同伴学。通过校内外、教师与师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策略学习相结合,而且通过与学生密切的交往,教师及师傅还能对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倾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学习更具指向性和社会性,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及个人综合素质。
(五)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评价
艺友制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实践表现,通过各阶段学生学习的实践考察,形成评价,并基于这种评价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学校还会派专员考察学生的工作情况,并根据学生在教学岗位的表现,授予学生相关证书。这种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要评价内容,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落到实践中。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注重开展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化,有效监控培养质量,并及时纠正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艺友制是晏阳初创立的培养幼教师资的方法篇三
偏远乡镇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我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等方法,对这些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发展现状,全方位推进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从调查结果看,认为农业生产“地力差,水资源缺乏”、“农 1
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农民分别占到了55.3%、36.9%和44.5%。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
(四)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偏远山区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资源的利用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干部的视角仍停留在种植业的发展和有限的土地开发上,对广大的山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所忽视,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而对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尚有所忽视,从而陷入“山区资源缺乏”的怪圈。资源开发视角及经济发展思路的不同,导致山区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户营经济模式单一。
(五)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
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山区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山区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三、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
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要以“发展农田水利和加强旱作农业相结合”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不是政府单纯资金的投入,也不是社会精英的道德呼吁,而是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尤其是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特征的新型农民的培育和成长,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要培养和塑造“专业化”的农民。要通过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留守”农民“专业化”进程。要培养“知识化”的农民。
——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乡富民。政府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外资,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利用好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旅游业的优势,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干部的工作效率,不
断的提高干部的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艺友制是晏阳初创立的培养幼教师资的方法篇四
关于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题记
本人在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工作20多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10多年,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怎样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办学的依靠力量。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学校,要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需要培育一支稳定的优质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鉴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多年的亲身经历,揭示我县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资配备不科学
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师资的问题,首先是数量的问题。山区学校学生数量少,班额小。但在核定教师编制时,是按照学生人数核定。为了让每个班都有教师上课,于是小学特别是村小全是包班教学,中心校也是拼命的挤占音、体、美或者其他学科的教师,安排老师把一个班的学生“守住”。初中老师也可能承担多达5-6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专业对不对口都不重要了。老师们几乎成了“全才”。不仅这样,他们还要当班主任,还要值周,还要承担其他学校职员所做的寝室管理、卫生管理,护送学生回家,村小还要为学生蒸饭等工作。在老师们繁重工作的背后,会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2、师资结构不合理
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在性质、学历、年龄等方面不合理的矛盾极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四多”。
代课教师多。在农村偏远山区学校,代课教师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少则1/3,多的达到一半以上,他们的待遇非常低廉、他们没有明确的身份,加上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有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老龄教师多。“民转公”教师曾经是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曾经为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现在大多已接近退休年龄,职业病突出、思维迟钝、视力下降、耳朵失聪,在山区学校特别是村小仍然担负着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
年轻教师多。为了补充农村学校教师的不足,近年来加大了向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倾斜的力度,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年轻老师进入山区学校工作。根据有关规定,他们必须在山区学校工作三年才可以调动。其实三年时间,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老师基本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离骨干还有相当距离,当他
们还没有成为骨干的时候又调离了山区学校,山区学校不得不年年接受新人,年年培养新人,年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在那里得过且过,等待三年这个时间杠子,然后“一走了之”呢。
行政人员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学校的“官”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客少主人多”的现象。因为大家都是“官”了,所以工作就成为层层传达,校长--分管副校长—分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工作传达到最后,真正干活的人少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颗针”,各种工作的累积,底层的老师怨声载道。反观学校的“各级”领导,老师们心态不平衡了,工作时常出现拖拉或者推诿现象。
这样一来,在山区学校中稍有点名气或者多教了几年的教师,都想法调走了或者提干了,如果多年还没有调离或者没有“一官半职”,你的敬业精神和个人能力就会受到别人的质疑,于是都拼命为自己争口气,真正作为骨干的专任教师,数量就屈指可数了。
3、师资素质不平衡
山区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同时,更深层次的是素质参差不齐。要提高教师素质比数量的满足要难得多,因为素质涉及知识、态度、能力和行为等诸因素。山区学校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教育观念滞后。由于代课教师和老龄教师的大量存在,他们主要凭经验教学,他们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涵义缺乏起码的了解,甚至缺乏应有的认同,实施新课程水平差,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教法,轻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倾向。
专业知识陈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把握,缺乏对生命课堂、生态课堂、生成课堂的理解,知识面窄,文字及普通话不过关,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学目标不明确,抓不住重点,面面俱到,照本宣科,不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训练不得法、不到位;一些教师应变能力差,缺乏起码的教学组织能力,知识传授不到位,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成长动力不强。由于骨干教师少,在山区学校多教几年就会成为学校所谓的“骨干”,所以他们疏于学习,他们习惯了做一只“井底之蛙”,满足于把熟悉教材作为自我提升的终极目标,没有业务进修和专业发展计划,对政治、业务学习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热情。不习惯研究课程、教材、学生和教法,抄教案、教参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习惯进行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行有不得,则归咎学生,很少检查自己,怀疑自己,改正自己。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后,部分教师根据要求和安排参加了进修学习,但真正源于自我提升需要的动力不强,虚于应付,徒糜时日的个案不少。
二、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进一步拓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
除了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外,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在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方面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招录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代课教师进入教师队伍。他们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尽管身份不明,尽管待遇很低,但他们已经把教书育人作为了自己的终身选择。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的理解超过了一般层面的认识。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他们引进教师队伍,他们一进来就是“熟手”,就是骨干。他们一定是山区学校教师队伍中最稳定的因素,二是对于有意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子女应当予以照顾。教师子女从小受父母的影响,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他们对于教育事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只要他们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可以考虑考试加分的办法。因为他们出生教师世家,父母的耳濡目染,能坚定他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特别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在茶余饭后,或者吹牛聊天的过程中都在对他们都在进行“继续教育”,这样的教育比起我们请的专家、教授的讲座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三是定向招录一批愿意从事山区教育的老师。对于定向从事山区教育的老师,录取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我们现行的“在农村学校必须工作三年才能调动”的规定,时间太短。三年意味着一个老师还没有成长为骨干老师,又调离了,我们可以规定为10年,这样,他们在一个学校由年轻教师成长为骨干,对一个学校的师资的稳定,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进一步提高山区教师工作待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电视、报纸、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那些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身边典型,用他们的事迹鼓舞、感召身边人,带动更多的人从事山区教育教学工作。
建立边远教师岗位补贴。对山区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月补贴,现行补贴标准不足以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山区学校。根据目前城乡差别的实际进行分类定标,可以考虑每月补贴500—1000元的标准,这样就会吸引一部分优秀教师从事山区教育工作。
对在偏远山区学校工作安心、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要提拔到领导岗位或评优评先予以优先考虑。在遵照上级规定的同时,适当提高教职工考核优秀比例。
在职称晋升中,对有支教经历的教师予以优先,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的,应当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山区学校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办法。
3、进一步提高山区教师业务水平。
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培训专项资金,以安排紧缺专业老师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应留足部分编制,用于输送专业教师到师范院校深造,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
坚决执行城乡学校“定期交流培训”政策,由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由薄弱学校教师派出骨干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带动学校发展。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
力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提升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
4、进一步改善山区教师工作条件。
山区学校留不住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生活环境比较差。应尽量缩小城乡差别,让老师们安心工作,一是往来交通不便。为了让山区教师周末能感受县城的繁华和舒适的生活,可以考虑发放交通补贴或者为偏远山区学校提供校车的办法,或者协调交通、运管部门,开通方便教师上、下班次的班车。让乡村教师教在乡村,生活在城市,让他们从心里消除被边缘化的感觉。
二是居住条件简陋。山区学校一般都没有成套的住房和基本的生活设备。为了让教师安居乐业,应该考虑建设教师周转房。可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环境适宜、交通方便的地点,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多种形式建设教师周转房,并优先保证校际交流教师使用,切实解决校际交流教师的住房问题。
三是办公条件较差。冬天没有取暖器,夏天没有空调,办公还是停留在使用原始的纸和笔。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桌椅,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教师扎根山区工作的积极性。
5、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实际比例。
建立山区学校教师配备特殊政策。针对山区学校班额小,生源少的实际,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在考虑学生人数的基础上,更要考虑班次的数量,至少保证村小一个班一个老师,再加上艺术、体育学科教师,中心校小学和初中要保证所有学科都能正常开课。
建立教师内退制度。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要求很高,特别是身体素质的要求。现行的教师退休年龄,不太适合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因为多数老师在退休前后就会出现反应迟钝、视力下降、耳朵失聪的现象,基本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考虑建立内退制度,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视作退休,但“退教不退岗”,转岗安排其他工作。这样既符合国家的退休年龄规定,也符合学校和老师的实际。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县域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王家镇高石中心学校 熊兴平)
艺友制是晏阳初创立的培养幼教师资的方法篇五
浅谈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土溪镇中心学校:朱侠
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七章第五十一条和五十三条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当然,我们深知,一所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不发展,学生也不能发展。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一个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就不会快乐,一个教师不成长,他的学生就不能成长。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当下唯一需要我们做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农村学校,更应该将教师专业成长提到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现就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谈谈自己的粗浅想法。
一、成立成长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为了能更好的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要立足实际情况,依托于学科教师情况,组建了“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每个共同体要从本学科教师中挑选出有共同志向、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的教师组建团队,选好团队负责人,取好共同体名称,写好共同发展计划,找好共同发展载体,制定共同发展章程、拟定共同发展推进表,从而整体推进专业成长共同体工作的有序开展。(如我镇官坝完小三、五年级语文教师组建“涅槃”共同体,其义为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其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二、四、六年级数学教师组建的“行知”共同体,来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行”与“知”的教学理论及他创办的“行知学院”,旨在培养学生知行能力。)江苏湖塘桥小学校长奚亚英说:校长不是拿着皮鞭在后面赶,而是举着红旗在前面领。在学校成立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中,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要积极参与,要有目的地推荐学校学科骨干教师或带头人到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中,让每一个成长共同体中都有人引领,教师就能在这个共同体中很好的成长和发展了。
二、抓好成长载体,努力提升教师内涵
在具体的工作中,紧紧围绕“共读、共写、共探、共磨”四共上开展工作,以此提升教师内涵。
1.共读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于丹教授说:“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无法决定的,但是生命的厚度和人生的高度是可以改变的。”这个高度就等同于厚度,厚度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一个人的底蕴,而底蕴就是一个人读了多少书。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读书有感》一诗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读书,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温总理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深深的知道我们知识的浅薄,真切的感受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于是利用教师成长共同体,在教师中开展“共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教师先读《课程标准》,然后将自己的课标的解读与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并利用“共同探讨”的时间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在读完课程标准后,又与本组教师一起走进名师,读名师著作,与名师对话,了解名师的教学风格,体会名师的教学风采。一学期来,组织全体教师阅读了窦桂梅的《主题教学》,钱梦龙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以及《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派往明天的教师》,还推荐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你还可以更幸福》、法国总统萨科奇的《致全国教育工作者的一封信》和学校订阅的相关学科教学书籍等,并组织各学科老师观看了名师教学视频,如魏书生的《如何转化差生》,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窦桂梅的教学视频《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王松舟的《一夜的工作》„„这样,就能不断的提升教师的知识底蕴,丰富教师的学科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整体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2.共写
朱永新老师在他《新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写”只是形式,以写带动的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写能造就教师的不断成长。”要从两个方面抓教师的“共写”。一是让教师写教学反思、写教学经验小结,写读书心得体会,写学习交流体味。二是提倡师生共写随笔,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这种写,不仅让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心理,实现师生的心灵对话,真情告白,让师生成为好朋友,知心人。重要的磨练师生的意志,反省自己的每一天,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3.共探
这里的“共探”有两层含义。一是共同探寻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二是探寻自己的教学特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课堂教学风格。
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要立足于学校的校本课题实验,让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题实验这个“根”来进行。我镇各校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就紧紧围绕我镇的“讲学案”校本课题实验去研究、去探讨,从“讲学案”的怎样使用更加合理?探寻“讲学案”如何才能更加完善?探寻“讲学案”在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运用?探寻“讲学案”每一个板块的功能还应该怎样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上,让共同体的教师不断的走进每一个成员的课堂,学习每个教师的教学优点,找出并帮助教师改掉不足,同时去挖掘教师的课堂特点,帮助教师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几年下来,我镇官坝完小的曾祥胜老师将窦桂梅和于永正两位教学大师的风格整合,形成了自己“一课一得”的教学风格;土溪完小的曹小燕老师立足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和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形成了“强基固本”的基础教学风格;此外,安余友老师的“愉快教学”、张林老师的“激情教学”、刘大志老师的“品读教学”等正在逐渐形成。4.共磨
共磨指的是共同磨课,一是让一个老师针对不同的班级上同一个内容,二是同一个内容由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教师在每一次上课后迅速组织本组教师评课,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后再上。它是我们向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走进的一个途径。
为了构筑我们的理想课堂,让课堂教学有效或高效,就得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一是将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分解成教学主线、教学方法、教学机智、教学生成、教师基本功、教师问题、教师课堂教学线路、教师关注的学生点、教师的语言等),让每一个听课教师各自带着任务和目的听课,分析授课教师的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优点,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实施同课异构,也就是“共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教学调整和教学思想碰撞,构筑自己的理想课堂,实现高效课堂,追求个性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三、搭建教研平台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选取学科带头人,带动区域教研工作
作为一项教研工作,不能仅仅满足工作就在本校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将这一教研在区域内推开,整体推进和带动区域内教研工作。一是要选好学科带头人,开展“送课下校”活动,形成一个联动的区域教研网,进而整体提升区域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是:让学科带头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送课学校教师的需要,送课下校。同时,还要求每一个行政人员陪同学科带头人一起送课下校,行政人员也要准备一节课(这一做法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带好头,要起到榜样作用;二是逼行政人员成长,确实也需要成长)。在送课下校的同时,送课教师要把最近所读的书,自己写得反思、心得、体味等一同送到学校,与教师一起分享。就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更新了教师的思想观念,丰富了教研活动内涵,推动了区域教研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
2.开展校校联动教研,助推教师成长
一所学校,教师要成长,如果仅仅只局限于校内教研平台,是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的。要让教师更好的成长,就得把教师推到教研前沿,逼教师成长。一是要为教师搭建教研交流平台,主动联系周边乡镇学校开展校际交流,通过这种同伴互助式的交流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不断的提高;二是要把教师推出去上“推介课”,通过上“推介课”让教师更好的认清自己的教学水平,找到自己发展的短板,找出自己发展的成长点,从而达到逼教师成长的目的。
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成长一直是每一个教师梦寐以求的,可现实却是成长对于多数教师来说那样的遥不可及,不是没有好的成长载体就是没有好的专业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了制约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短板,成为农村教学质量低下的一大原因。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摆在农村教育面前的一道坎,真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能够对迈上农村教育这道坎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为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