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膊上阵的成语故事
![赤膊上阵](/d/file/titlepic/chengyu13608.png)
拼音chì bó shàng zhèn
基本解释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赤膊上阵的典故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个‘虎痴’啊!”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赤膊上阵)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师心自是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
取长补短 | 《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
黄台之瓜 | 《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贤终日忧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乐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云可,四摘抱蔓归。’” |
匡乱反正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 |
歇斯底里 | 茅盾《严霜下的梦》:“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 |
奇才异能 | 唐 吴兢《贞观政要 择宫》:“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 |
学而时习之 |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掉以轻心 |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 |
拂袖而去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
出头露面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